Category Archives: Edu

ESF debate boils down to what’s fair for all HK children

Mike Rowse says city must ensure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its own Education Minister Eddie Ng Hak- kim is coming close to a decision on the 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 subvention. It is always a good thing when a minis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du, Equality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還小班教學一個公道

陳素娟 (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小班教學,是近來在教改風下一個頗具爭議的題目,教育統籌局如何處理有關問題更加會影響局長的民望和教育改革的認受性。小班教學的核心問題離不開資源分配。相信沒有人會否定香港財政匱乏的實況,可是即使如此,董特首也承諾投資教育絕不手軟。   近年來,低出生率與人口老化的問題,已引起了廣泛注意,須知零三年的出生人數(4.7萬)約只及八三年的一半,怪不得曾司長日前鼓勵已婚家庭生三名子女,可惜在現今的經濟及工作環境下,這個指標實在難以達到。要彌補將來人力資源的短缺,最切實的辦法,莫過於致力提升小主人翁的質素,以提高他們的生產力。相對於八三年,筆者期望今天的小學生,能得到老師雙倍的關注,這是他們的權利。   小班教學是否教育良方?筆者只想從實況出發,在幾方面提出一些筆者,以及不少前線教育同工的意見。何漢權先生在一月十一日的明報論譠中說過,名牧高僧講道,人數愈多愈能散發感染力,可是今天課堂的情況,與名牧高僧的演講廳,可謂相差十萬八千里。無錯,失效的教師無論對多少學生都發揮不了教學效果,但關鍵在有效的老師,面對著三、四十位「問題」學生,在教改風下,既要教學互動,又要引導討論,並適切回應,在經濟效益彰顯的大班傳授式課堂中,發揮不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近年來,學生在學習上也遇到不少障礙,關乎讀寫的、專注力的、情緒的,琳琳種種,而融合教育的推行,使如自閉症等有發展障礙的學生,也融合到一般課堂中,加上來自破碎家庭的學童,老師要處理的,不單是教學的問題,還有各式各樣的課堂行為問題,社工、教育心理學家也分擔不了前線教師們的教學工作。當然課堂的實況,隨著學校的質素,如傳統名校而有所差異,但這些差異正如貧富懸殊般日漸擴大。今天優質的學校已逐漸轉為直資或私校,遺留下來的,是一般的官津校,也是弱勢社群較多選擇的學校,政府若真意扶貧,就當在可改善階級流動的教育上多下點功夫。   侯傑泰教授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明報論譠上,提及有研究顯示小班教學在初小及對弱勢社群學生的效果最大。小班教學較適合初小是無容置疑的,與其教學目標有關。   至於小班教學較適合弱勢社群,也不難理解,如果社群的弱勢反映在學生的成績上,則無疑進步的幅度在低成績群中一般會較顯著,而在高成績群中,三幾分的進步雖不大,卻可以是統計學上「有效」的差異,如果這些研究結果具參考價值,教署是否應考慮至少在小學階段切實推行小班教學呢?至於直資和私校,它們在財政上較為自主,質素又受到家長的監察,在小班教學的執行上可容許較多的彈性。   侯教授又指出,教育經濟學者發現,一般改革方法如教師培訓,提高工資等的效果平均較小班高一倍,而這些方法的經費遠低於小班。筆者無從亦不想評價這些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推論的適切性,只想從香港的實況出發,探討小班教學的效益。首先,香港的教師已接受著不同的進修培訓,在一片減薪風下,工資也難望調整。此外,又有教育專家提出專科專教、削減教節等方法,以提升教學質素,這些方法比小班教學更具實效嗎?專科專教無疑可驅使老師進修專科知識,但老師們一下子面對頻繁的,因著教改、基準試而來的進修要求,已疲於奔命,反而削弱了對學生的照顧。其實老師寶貴的教學經驗,比專科的學識,往往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情況尤以低年級為甚。外國有些學校,主張老師兼教一班的多科,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學生的潛能,因材施教。   筆者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全人教育,要達到樂於學習、善於溝通等教育目標,有籟新的、強調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如專題研習等的實施,而小班教學正為這些教學模式提供了理想的學習環境。   至於削減教節等措施,與小班教學一樣,旨在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好讓他們騰出多些時間備課與進修。但小班教學有助老師解決一些課堂上的教學問題,學生直接得益,而削減教節能否有效地為老師減輕工作量?則有待配套措施的配合,其實小班教學亦然。   可惜,筆者看到的,是教育專家們,不但迴避對小班教學作為政策目標的表態,卻在實施的緩急次序如小班人數、實施級別、師資培訓、制度彈性等技術配套措施上肆意批評,其實這些問題,完全可以籍著討論解決,無須以偏激的言論,阻塞溝通的渠道。若要講求經濟效益,那些硬件設施的投資,如增建校舍、改善設備等,除了在數字上反映外,其提升教學的效能如何?專家們不質疑匆匆推行的三三四學制改革的教學成效,卻對小班教學斤斤計較,其標準的嚴苛與選擇性,使人感到理據辭窮。   小班教學的效能,未必可以簡單地以分數量度,但小學階段的目標,也不在建造知識寶塔,而是切實地打好學習基礎,筆者不願見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只在製造一群群「高智低能」的所謂精英,或是連基本做人目標也欠奉的教育制度失敗者。相信大多數前線教育同工們,均不會懷疑小班教學的功用。

Posted in Edu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Principals see catastrophic effect from declining enrollments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rejected a call by heads of the city’s schools again to introduce smaller classes during the coming few years, whe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will decline markedly owing to the city’s falling birth rate. The EDB says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du, Retirement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教科書可考慮由政府介入主導編寫出版

香港政府要求中小學教科書出版商必須將課本和教材分拆出售,不能免費贈送教材予學校,希望可以降低課本的售價,結果現在得出來的成效不彰。當局近日計劃斥資五千萬港元資助非牟利機構拓展電子教科書,同時容許書商向學校提供免費教師用書,書商指摘當局將政策朝令夕改,決定撤回日前公佈的教科書定價,預料書價因此而再被調高。筆者同意當局推動電子教科書的大方向,可是這並不代表能夠解決書價過高的問題。因此,香港政府應考慮參考新加坡等地的經驗,由政府介入主導教科書的編寫和出版工作,並由公帑補貼,才能真正減輕家長和學生的負擔。 由政府主導編寫和出版教科書有兩個層次,最徹底的就是由政府全權一手包辦,先由教育局負責課本和教材的編輯工作,再製作成電子教科書經由電子平台供學校取用(如果電子教科書科技仍未成熟,過渡措施是交付政府物流服務署的印刷部門編印實體教科書,再分發給各間學校)。這樣無疑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政府也可輕易地以公帑作全數補貼,讓家長和學生毋須付出分文。 可是,如果要落實以上方案,恐怕會遇到不少社會阻力:除了出版商的強烈反對之外,更重要是可能會令市民憂慮政府壟斷了教科書製作後,其質素及不上現時由市場自由競爭的教科書,而且也會有些人擔心政府可能會藉此添加一些「洗腦」的內容。先回應出版商的反對,它們其實仍有大量空間自行製作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補充作業及延伸閱讀書籍,讓有需要的學生選購,故真正的影響並不算十分大。至於質素下降的憂慮,筆者也認為是過份擔心,畢竟中小學各個科目的「課程綱要」正是由教育局制訂,加上現時教育局也負責審批教科書的把關工作,所以也應該對當局自行製作教科書的能力給予信心。最後是那些質疑政府會添加「洗腦」材料的陰謀論,只要將所有由政府編寫的教科書,都需要交由一個委員主要來自教育界的「獨立評審委員會」負責審批,自然可以釋除「洗腦」疑慮。 如果主流民意認為以上方案過份激進,也有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就是採用一個較為寬鬆的「中央招標」制度:每個科目可容許兩至三個出版商中標,政府會資助中標者編寫和出版的工作,同時維持現有把關審批的角色,而學校仍有權自行選擇使用哪一間出版商的課本。這個方案相對於第一個方案,好處就是仍然維持一定的市場競爭,但壞處就是有機會出現所有投標者都「獅子開大口」索價過高的現象,屆時當局要麼無奈就範,否則便需要局部採納第一個方案,自行負責流標科目教科書的編寫和出版工作了。 當局無論選擇以上哪一個改革方案,最好就是能夠藉此機會落實教科書的全面電子化,使製作成本得到大幅減省。可是筆者也明白這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因此筆者建議採取一個過渡方案,就是改變現時課本「跟學生」的概念,將之變成「跟學校」——課本由學校擁有,並借予學生使用一個學期。只要政府願意全數補貼學校購買課本的開支,學生便可以像學校圖書館的書籍般免費借用課本了;即使政府不願意補貼,由於課本一般可以使用三至五個學期,學生租用課本的開支將遠較購買一手甚至二手課本便宜。租用教科書的概念近年在外國(主要是美國)開始興起,但暫時僅止於大學層面,筆者覺得中小學的層面也未必是不可行的,當局大可以先在部份中小學試行,再檢討是否值得在全香港推行。

Posted in Edu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中,好壞處

壞處: 第1,我認為推行了小班教學之後,在學生和家長方面來說是不太理想的,因為有了小班教學之後,即是意味著每班的人數會作出適當的減少,對於學生來說爭取一個學位的困難度增加了,但是在一些「名校」的學位爭取會比普遍的學校更加激烈,因為「名校」的收生準則會大大增加。在經濟學來說,推行小班教學之後爭取一個「名校」學位的機會成本會增加了,因為學額減少了,所以家長和學生要負出一些額外的成本來爭取學位,例如:會替學生報讀一些對他升學有利的課外活動,替學生報讀補習班……但是這些行動又會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會因家長的過份強迫而衍生出的情緒的問題,會令到他的自尊心下降,因為學生們得不到他們的「最重要者」—父母認同,不斷認為自己的子女做得不夠好而不稱讚他們。根據艾力遜的「人生八階」所說,由於得不到「最重要者」的認同,令學生他們的自我價值下降,從而令自尊感下降,所以他們會感到迷惘…..所以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推行了小班教學的話,他們會變成這事件的「輸家」。 第2,我認為在社會方面都是一個壞處,因為實行了小班教學之後,對於教師的需求會下降(因學生的人數下降),所以在中學內部可能發生一場的「教師裁員潮」,有許多教師變成了「失業大軍」,但是他們是不太容易轉工的,因為學校不太容易容易聘請他們,想轉行又不行,因為另一行業又需要一些專業知識,所以又不行。於是他們就變成了失業,令香港的失業率會上升…..長遠來說會對香港的經濟會有一個壞的影響。 好處: 我認為小班教學都有一些好處的,例如學生的人數少了,教師就可以專心地去照顧學生們,令他們在各方面都可能會有進步的。

Posted in Edu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零殺校代價大 每班減學生 成本5年增兩成

【明報專訊】教育局短期內將公布紓緩中學殺校措施,針對教協一直力倡以中學小班教學解決殺校問題,教育局長孫明揚昨在網上撰文,指過去5年中學每班人數由38人減至34人,已使每名中學生的教學成本,由3.3萬增加兩成至4.1萬元,小班教學將使學生人均成本升至逾7萬,質疑為「零殺校」而不惜公帑代價,將犧牲教育質素及善用資源原則。 過去5年政府的中學教育開支持續上升,由2006/07年度的161.8億元,增至2010/11年度的199.8億元(見表),但中學生總數卻隨著出生率下降而緩緩下跌,由現時至2016年將再減少2.15萬人。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在網上撰文,指為紓緩收生不足,中學開班門檻已訂為3班61人,平均每班21人,以「特事特辦」方式讓學校有限度地以「小班」運作,並有足夠教師,為新學制提供9至10個選修科目。 質疑小班犧牲教學質素善用資源理念 他又指出,過去數年推出的穩定學校措施,每年已涉及14億額外開支,每名中學生的教學成本,已由3.3萬增加至4.1萬元,升幅達兩成,若中學以3班61人運作,這些班別的學生平均單位成本,更達7.1萬。他指出,小班教學可能減少中學生的群體互動,影響學習發展。 他質疑﹕「我們必須撫心自問,是否應該罔顧學校質素的差異和家長的選擇,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純粹只為抵消這21,500人的跌幅,設計各種方式去強行重新分配學位和班數,以達至「零」殺校的局面,而放棄對教育質素的堅持和妥善運用資源的理念?」 教協:新學制增成本 但力倡中學小班的教協會長馮偉華指出,外國中學已實現約20人一班教學,本地中學每班超過30人已算落後,中學人均教學成本上升亦與落實新學制相關配套,如校本評核及通識教學有關,孫明揚不應將開支上升責任推卸予減少班級人數之上。他說﹕「隨著學生數目下跌,政府只要不削減教育總開支,便可變相增加資源落實中學小班,不用增撥資源。」

Posted in Edu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小班教學

在小班教學中, 師生的互動性得以大大提高, 學生從而變得投入, 師生的溝通亦較多。一般而言, 對學生掌握知識、投入課堂、思考等, 均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相信如果小班教學能在小學及中學實行,對於這些正值成長時期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學習、吸收能力及思考等方面均大有裨益。 至於小班教學如何可促進教育改革,事實上,現時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為學校、教師及學生創造空間,提倡學生多元化發展、因材施教、全方位學習,以致學生可享有全面而均衡的學習機會,從而奠定終身學習的根基,達致全人發展。小班教學正正可以為教師及學生找出更多空間, 以促進教育改革,實現家長、教師及學生的期望。 主席女士,或許有人會問:要做到因材施教,體現及落實優質教育的目標,是否便一定要實行小班教學呢? 當然,除了小班教學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減少教師的教學節數等。不過, 我相信沒有人可說哪一種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當然, 最理想的是同時實行多種方法, 但實質上這是無法做到的。在許多問題上, 我們只可以因應實際情況, 選擇採用比較好的一種方法。 許多調查顯示,不論是家長、教師或學生,他們大都認為小班教學是最好的方法, 因為可以加強對學生的輔導, 可以提高師生的互動性, 對教與學的質素有一定的裨益。 有人會問,現在是否進行小班教學的最佳時機呢? 香港現時的出生率正不斷下降,適齡入學的兒童亦不斷減少,審計處在20 02 年1 0 月發表的第三十九號報告書指出, 於2 0 10 年, 全港的9 個地區, 包括中西區、灣仔、東區、深水、九龍城、觀塘、油尖旺、屯門及大埔等, 將會出現官立及資助小學學位供過於求和嚴重錯配的問題。部分學校或會因而出現課室空置或收生不足的問題, 以致須停辦或合併。在這個情況下, 我們為何不善用這些資源,不善用這些看似“ 多出來” 的空間, 乘勢推行小班教學呢? 還記得當年推行的“ 九年免費教育”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du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小班與殺校 專業與政治

報章上又見「小班」和「殺校」的話題。這個話題,總是纏繞着學校和教師,也纏繞着政府有關部門。這裏嘗試把甚囂塵上的一些表面爭鬥,加以梳理,以饗讀者。 問題的起源,在於進入二十一世紀不久,香港就發覺小學就學年齡的孩子不斷下降,因此出現生源不足、教師過剩;學校缺學生、校舍坐不滿的現象。這種現象,又逐漸上升到中學。 每一年出生多少嬰孩,六年後就有多少孩子進小學一年級,這是非常顯淺的道理,也是最原始的教育規劃。人口下降,不會在短期內發生(除非是戰爭、饑荒、疫病),也不應該突然才被發覺。七十年代,每年出生的嬰孩大約是九萬到十萬左右,到了本世紀初,卻變成只有五萬左右,幾乎折半。不知道是一直沒有人注意,還是部門之間欠溝通,還是沒有人敢去挑起這個議題,就一直捂着。到發覺的時候,危機已經到了眼前,弄得手足無措。 人口下降:汰弱留強?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香港絕不孤單,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以及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幾乎二十年前已經逐漸出現學生人數減縮的問題。出現這種現象,各個方面會有不同的思考。相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會認為:過量供應,正好造成完美的市場;也就是家長可以有非常自由的選擇,而不會因為供應缺匱而被迫選擇次級的學校。因此,學生總數減少,必然導致差的學校學生愈來愈少,汰弱留強,正是千載難逢的提高素質的理想契機。 不過,財政部門卻會馬上緊張起來:原來給1000學生提供的資源,現在只有500名學生享用,那還得了?學生少了,資源照舊,豈非浪費公帑;或者說,「生均成本」無端上漲了?如何向納稅人交代? 政府的教育部門,從行政執行的角度看,也會同情財政部門的看法,因此要削減教師、減少班級,務求維持原來的「生均成本」。但是學校最大的支出是教師,要是資源隨着人數下降而壓縮,就必然涉及教師的裁減;教師人人自危,就會出現來自教師的巨大社會壓力。 一所學校,學生太少,到了一定的臨界狀態,就會失去規模效益,就會難以維持,因此有「殺校」的出現,也的確有學校因此結束了。如此一來,就變成「校校自危」,學校被迫把政府看成是攻擊的一方,而採取防衞的姿態。 假如有汰弱留強的想法,不管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從財政的角度,都會導致社會壓力,政府須要把任何政策措施的社會代價計算在內。上海在十多年前知道人口下降,沒有採取裁員或者「殺校」,問諸當時的教育領導,主要的考慮是:「這裏面的社會代價我們負擔不起。」 在香港,政府開始的時候是理直氣壯地去處理教師過剩,後來進入關閉學校。從財政的角度、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照說道理都在政府一邊,政府的確是按原則辦事。但是當時的政府,也許忽略了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政治上的代價,另一個說專業的原則。 縮班殺校:社會代價! 回顧起來,學生人數下降的問題,弄了幾年,結果政府還是要遷就於種種社會壓力,不斷把原來的規格降級,節節退讓。其實並沒有節約多少資源。或者說,即使是有所節約,其實抵不過所引起的社會代價。於是問:何必當初?要是一開始就不受「財政浪費」的概念盲了眼,因而不把裁員或者「殺校」看成是政策目標,而是以專業的高瞻遠矚,把危機看成契機,有計劃地重新調配資源。從理想的教育專業角度看:以前學生多,資源少,很多事應做未做;現在學生少了,正好有充裕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高素質的教育。內地的說法:「讓教育再上一個台階」。有何不可? 其結果,財政上也許與現在相差不大,但是沒有了教育界的恐慌,反而可以振奮教育界的人心。現在的局面真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再下去,若是不改變純粹的財政計算,何來教育界的「休養生息」? 回到財政的話語,也就是說,投到教育的資源規格,必須有大幅度的上向調整,也必須有符合時代的計算公式。也就是說,是加大教育投入的時候了。 不得不說幾句逆耳的話。目前關於「小班」的爭拗,是偏離了專業的考慮。班太大當然是難以接受的,但是班是否愈小愈好,其實在其他國家有過無數的實證研究,都沒法得出確切的正面結論。因為班的大小,只是學生學習眾多因素中的一個,要與其他因素合起來才說得清是否有效。 專業問題:政治解決? 贊成「小班」的一個論據,是小班教師負擔較輕。教師的負擔,應該是以「師生比」表達,也就是一位教師對多少學生。這是教學資源計算的基本法則,就是說,即使教學資源增加了,比如說師生比是1比15,可以是一位教師教面對一個15人的班,每周教全部(比如說36節課)時間;也可以是兩位教師面對30人的班,每周每人教18節課。是願意大班少課,還是小班多課,是一種專業抉擇,沒有理由要把資源策略綁死在「班額」(即班的大小)單一一個參數上面。 況且,人類學習的特點,是集體性的,班是一個集體,也是一個學習環境,有其重要的價值;日本教師在面對西方研究者的質詢時說:「班小了,同學之間的關係就稀疏了!」這一點,原來是東亞教育的優勢,不可輕易拋棄。 由於政府的措施集中在「殺校」方面,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與校長們討價還價;而校長們也被迫進入一種「集體議價」的狀態。結果是只好捆綁式大家共進退,所有學校一刀切減班,香港人說的「攬住一起死」。結果,受家長歡迎的學校被迫縮減,家長仍然被迫選擇非心儀的學校。說白了,學校的存亡凌駕了學生的利益。香港何以淪落至此! 話說回來,在這種種「殺校」的威脅之下,大多數教師沒有忘記自己的專業使命。我在台灣的一篇文章結尾說:「香港的教育改革,大部分都是由前線的教師『校本』設計的。香港教師因此相當忙碌。不過香港的教師也是可愛的,為了保障權益,他們可以上街抗爭。同樣的這批教師,回到學校,面對學生,他們又戰戰兢兢地各自做着出色的改革。這就是香港!」

Posted in Edu | Leave a comment

Burden to ease

Stephen Fisher says Hong Kong must address the structural causes of poverty, and identifies five key groups that will require particular attention from the new Commission on Poverty It should deal with the main issues first, not wrangle over thing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du, Equality, Finance, Poverty, Retirement | Tagged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成語

枝葉扶疏 【釋義】:①形容枝葉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詳明縝密。③比喻興旺發展。 月落星沉  典故: 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將亮時。   例子: 直談到~,我才依依不捨地起身告別。(楊朔《生命在號召》) 夫子自道 释 义: 夫子:古代对老人或师长的尊称。自道:自己说自己。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三意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用 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弄巧成拙。 芻蕘狂夫 鄙陋的言論。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狂夫:狂放的人。 椿萱並茂 椿,長壽的大椿,象征父親。萱,古人認為可以使人忘憂的一種草,象征母親。椿萱:喻父母,古稱父為『椿庭』,母為『萱堂』。椿萱並茂,指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比喻父母都很健康。不能用來形容樹木繁茂。 壎 箎 翕 翕 壎 : 廣 東 話 念 「圈」 ; 漢 語 拼 音 是 xuan 第 一 聲 (讀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du | Leave a comment